有一种爱叫“放手”,那些下山“求救”的大熊猫都去了哪儿?
受伤、病弱的野生大熊猫下山“求救”并被人类救助的有爱故事并不少见。大熊猫在野外生病受伤,得到人类的细心救助,就像孩子能随时回家一般温暖。但人类的“家”并不是大熊猫永久的归宿,那些下山“求救”的大熊猫都去了哪儿?
“盛林一号”在都江堰市区一棵梧桐树上被救。(图据网络)
2005年7月16日,一只成年野生雌性大熊猫突然出现在人流密集的都江堰闹市区,被救时脚掌轻微擦伤,被检查出胆囊炎、轻度贫血等症状,经过几天调养恢复健康。这只大熊猫被国家林业局取名“盛林一号”,寓意盛世兴林。2005年8月8日,“盛林一号”在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放归自然,这是我国首只正式放归野外的救护大熊猫,这也标志着中国大熊猫野外放归工程的正式启动,成为人类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里程碑。一年后,回归自然的“盛林一号”被发现已有身孕。
2009年3月26日,一只雌性野生大熊猫因病饿躺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兴隆乡一条公路上,被村民发现后被救,得名“泸欣”。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调理,“泸欣”身体全面恢复,于2009年4月29日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麻麻地被易地放归。2014年春,“泸欣”被红外相机拍摄到,身边已经有了小宝宝。
受伤的“坪坪”趴在石穴洞口。(图据网络)
2014年11月17日,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只受伤的亚成年体大熊猫。它受严重外伤,肚皮破裂肠外露。为它进行救治的专家们还给它取名“坪坪”,希望小家伙平平安安。不幸的是,11月25日,“坪坪”因伤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2015年3月17日,卧龙自然保护区耿达镇耿达村獐牙杠附近发现病饿野生大熊猫。大熊猫体重65公斤、偏瘦,肝、肾功能异常,被取名“卧龙二号”。通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大熊猫身体状况良好,体重达到80公斤。4月29日,“卧龙二号”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天台山被放归自然。
四川省林业厅野保处专家古晓东说,四川每年会救治十只左右受伤的大熊猫。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野性和自然发展,并不是每一例受伤的野生动物都可以进行干预。在遇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野生动物,确实需要救治时,需要严守国家规定,在伤情痊愈后放归自然。对于一些伤情严重、年老的大熊猫,如果无法放归自然,在救助后会想办法让它们安度晚年。
不仅是被救助后恢复健康的野生大熊猫要回归大自然,大自然也是所有圈养大熊猫真正的“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熊猫栖息地被破坏,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一度面临灭绝的危机。人类把危在旦夕的大熊猫带离山野森林,以圈养的方式让这一物种得到保护和延续。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大熊猫繁育问题得到解决,圈养种群数量稳步提高,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规模达到548只。然而,让大熊猫被“盆盆奶”、窝窝头、鲜竹笋包围,每天无忧无虑卖萌打滚,并不是保护大熊猫的最终目的。
将人工圈养繁育的野生动物经过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是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圈养大熊猫的成功放归可以调节各个相互隔离的生境单元中的大熊猫数量、交换血缘、保持遗传多样性,防止小种群的衰退和灭绝。研究大熊猫、人工繁育大熊猫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让这种可爱的物种回归自然。
2017年11月23日,大熊猫“八喜”“映雪”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正式放归自然,它们是我国野化放归的第八只、第九只大熊猫,也是全球第二次同时放归的两只大熊猫。此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先后将野化培训后的“祥祥”“淘淘”“张想”“雪雪”“华娇”“华妍”“张梦”7只大熊猫放归野外,其中5只成功地在野外存活了下来,大熊猫放归自然工作取得初步成功。
人类对大熊猫的研究和保护不仅限于数量上的增加,更在于让它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山野森林里繁衍生息。2018年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揭牌,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整合四川岷山、邛崃山片区,甘肃白水江片区,陕西秦岭片区共80个自然保护区,破碎的大熊猫栖息地将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修复,大熊猫终将回到它们可爱的家园,因为大自然才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号外~号外~
《看熊猫》杂志新鲜出炉啦~
《看熊猫》是一本以大熊猫命名的杂志。里面有萌萌的大熊猫,也有关于熊猫的科普知识,是一本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杂志。
订阅方式:长按识别上图中的二维码或者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选择购买。
来源:新华网
作者:梁凯越
版权申明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